炎炎夏日,游泳场所作为广大群众最常去的消暑地之一,集避暑、休闲、运动为一体,备受欢迎。但是在解暑畅游的同时,游泳可能会带来一些健康风险,比如结膜炎、皮肤感染、中耳炎、鼻炎、哮喘等疾病。但无须担心,下水之前,不妨先来跟我们学习一下。
你知道为什么游泳会导致我们感染上各种疾病吗?
那是因为泳池水未消毒到位!当然,物极必反,消毒过量也会对皮肤和黏膜造成刺激。
如果泳池水消毒不足,或未及时更换池水,病原微生物就会快速滋生,从而引起游泳者急性呼吸道感染、中耳炎、结膜炎、急性胃肠炎、皮炎等疾病,出现发热、腹泻、皮疹、耳痛、咳嗽或眼睛疼痛充血等相关症状。而消毒过量,泳池水里过量产生的消毒副产物会对人体皮肤和黏膜造成刺激,可引发皮炎、结膜炎等。
如何辨别水质?
泳池水是否干净卫生,密切关系到游泳者的健康和安全,快速辨别水质好坏,主要有两种方法。一可用眼睛看,通过观察泳池水面上的漂浮物、水中悬浮物和水底沉积物的量的多少来辨别。二可用鼻子闻,贴近泳池水面闻一下水的气味,如果水面上刺激性气味很强,甚至呛人,则有可能是泳池投放的含氯消毒剂过量。
健康游泳我们需要怎么做?
①选择正规的游泳场馆。
首先,查看卫生监督信息公示栏。在游泳场所入口处查看公共场所卫生监督信息公示栏,是否张贴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、从业人员健康证、卫生知识培训合格证、卫生信誉度等级、游泳池水质检测报告等信息情况。
其次,查看每日水质公示栏。查看游泳场是否公示了当日的水质情况,包括水温、PH值、余氯浓度、投放消毒剂情况等。常用判断指标:水温:23—30℃;pH:7.0—7.8;泳池水游离性余氯:0.3—1.0mg/L;浸脚水游离性余氯:5—10mg/L。
②游泳前做好淋浴、消毒和热身的准备工作。
切勿在空腹或饥饿状态下游泳,以免发生低血糖;下水前应先淋浴,去除身体表面的汗液及污垢,否则会降低泳池水中消毒成分的效果;正确佩戴好泳镜、泳帽、耳塞、鼻塞,防止进水;下水前必须在浸脚池中泡一泡脚,给脚进行消毒,消灭脚上的细菌和病毒,以防带入泳池中;做好热身运动,可以跑跑步、做做操、适当拉伸,减少游泳期间运动损伤及抽筋的发生。
③游泳时做到文明、安全游泳。
不要在泳池里小便,因为尿液中的尿酸等含氮化合物会消耗掉泳池消毒剂中的氯,不仅降低池水的消毒能力,还会产生三氯化氮(NCl3)、氯化氰(CNCl)等有害物质,刺激眼睛、皮肤和呼吸道;不要吞咽游泳池水,即便消毒合格的池水里也存在病原微生物,可能会引起急性胃肠炎;一旦发生腿脚抽筋,不要惊慌,应立即停止游泳,回到泳池边,对局部肌肉进行按摩,必要时可以向救生员求助。
④游泳后及时淋浴并清洁皮肤、头发,擦干身体、耳朵。
淋浴时要认真清洗皮肤和头发,以免因病原微生物和消毒剂残留造成损伤;水分蒸发会带走大量热量,未及时擦干身体容易受凉感冒;建议游泳后刷牙,适当使用眼药水或眼药膏,避免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池水进入口腔和眼睛;彻底擦干耳朵,可防止中耳炎,如耳朵不慎进水,不要随便挖,可将头侧向一边,耳孔朝下,轻拉耳廓,同时单腿跳,有助于让水流出,然后再用棉签吸掉外耳道的水;游泳后不要立即进食,以免增加胃肠道负担,引起不适。
哪些人不适宜到公共场所游泳?
①皮肤有开放性伤口者,不建议去公共泳池游泳,如果一定要去,需使用防水绷带完全覆盖伤口。
②免疫力低下人群不建议去人多的公共泳池,可以选择人少、卫生状况优质的泳池,以免感染疾病。
③患有较为严重的传染病、心脏病、精神病者。